top of page

自覺、 覺他 Part I - 幫到忙、 還是幫倒忙

作家相片: 陳啟昌陳啟昌

前陣子看完「助人改變」這本書 非常有感, 把教練式領導的概念、 架構與靈魂(精神)都闡述的很到位, 特別是這句「想幫助人願意改變, 你是真的《幫忙到》, 還是反而《幫倒忙》」


反思過去在業界當主管二十幾年所用的傳統式領導, 即使心中的信念是有「幫助他人成功是讓自己成功最好的方法」, 事實上,對許多人而言仍是「幫倒忙」的干擾, 所謂「對事不對人」只是《由外而內》從自己(主管我)的角度思維, 含有主從關係、優劣尊卑、也認為對方沒有答案我可以/應該 給他, 回到當下、自我覺察, 才發現其實當時的我關心的其實大都還是從「我」出發的思維。


不同性格類型、 價值觀、 年紀(或是世代)的人, 特別是理念、 目標或是渴望、 使命、願景不一樣的人, 用我(主管)的思維自然覺得是對方態度不佳、難以駕馭、 或認為對方「資質駑鈍」教不會(台語),其實是《由外而內》的傳統領導對這類夥伴沒效, 無法「幫到忙、 反而幫倒忙」讓屬下覺得挫折、困惑、 擔心、 害怕, 也更沒 信心與意願, 此時,屬下需要《由內而外》的突破性對話方式, 來激起他內心的專注、 信念與熱情, 而這就是「教練式領導」的靈魂,績效=能力-干擾。


昨天參加彰化縣長杯長青組棒球比賽, 心態其實是「運動、 曬太陽、臭熱鬧、跟打棒球的人 敘敘舊」沒有太多的企圖想要投球或是贏球, 結果因緣巧合,早上比賽上場救援練投時, 因為攻守名單上我的背後被寫錯了, 被裁判請下場, 反而因為這樣而必須下午出場先發,面對有許多職棒退役選手的球隊,洪正欽、 杜福明、 黃明義、 郭進興、 - - (雖然明顯下午他們派出來的不是最強的陣容), 這讓我更為難, 更有壓力,心想「不過是來運動、 有必要投這麼硬的比賽嗎?很想說不!」


結果, 少棒同學一句「這個比我們大專盃更有趣, 你有機會跟這麼多打過職棒或是業餘甲組的選手打球嗎?」, 另一位守一壘的棒球前輩一句「專注在投球就好, 第一顆先抓好球,多丟變化球、 別跟這些有球底的人硬碰硬, 其餘交給守備」同時, 幾乎每一球都會給我肯定、 鼓勵或是提醒, 「二好球喔! 可以跟他玩二球」「放輕鬆、 專注在打者、 要有信心」, 這正是教練式領導的「陪伴」, 突然間, 我的干擾不見了、 「表現不好」的擔心不見了, 只是「專注」在 捕手同學的配球暗號上, 專注在把每一球投進捕手的手套位置, 無論是內外角、 右曲球或是變化球, 失投了就 自省、 專注在調整投球姿勢、 放球位置, 結果, 就莫名奇妙的完投勝, 神奇的是, 當你放心交給夥伴時, 守備的夥伴也時有佳作, 表現優異, 就在最後一球 右外野手 接到球 把可能是幸運安打的選手封殺在一壘前 結束比賽, 5:2 勝! 大家心中只有一個字「爽!」


帶著這個「舒爽」經驗, 再看一次這個「同理心教練五步驟」, 就更有感、 也更確認「教練式領導」是現在主管的必修課而不再是選修課, 「同頻、 同理、 同框」才能「同行」, 用一樣的棒球語言溝通(我與同學/前輩們 都經過專業棒球訓練過的)、調整一樣的目標- 「別管輸贏、 打出一場好球」、 適時的「正向情緒因子」(肯定/正向回饋)與「負向情緒因子」(建設性回饋/提點)的陪伴與支持, 舒爽的「同行」這90分鐘比賽。


如果團隊成員對每一個專案、 客戶經營、 市場開放, 都能做到「同頻、 同理、 同框」享受「同行」的「爽」, 雖然不能保證每一場戰役都會贏, 但可以確認的是, 很難「輸」, 不該敗的不會因為豬隊友的掉球而敗, 不可能贏的卻可能因為對手的輕忽(失投/失誤)而轉敗為勝。


「助人改變」要幫到忙 而不是幫倒忙,Mentor-Coach, 從「人」出發的導師教練法, 是主管的必備條件。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